296
 
本期主題:行住坐臥皆修行







古德云:「行住坐臥,無非觀心之事。」
行者持威儀法,由此端肅身心,長養定慧;
時刻淨化三業,安住正念,遠離煩惱塵垢,
做得一分,便得一分,自能身心調和,隨處自在。


學佛威儀入聖道──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
  佛法要在平時去養成,行、住、坐、臥處處都是佛法,故禪宗云「隨拈一法,皆是佛法」。要如何養成、落實佛法?就要學佛的身、學佛的口、學佛的心。學佛的身,要具足律儀,注意坐有坐相、站有站相,做到「行如風、立如松、坐如鐘、臥如弓」。學佛的口,能夠講說一切佛法,真諦、俗諦、中道第一義諦這些都要會講,隨機接引眾生。學佛的心具足禪定,就要開悟、契悟這念心。

道不離威儀動靜

  行住坐臥怎麼用功?就是戒律上所說的「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」,如古德偈云:「舉佛音聲漫水流,諷經行道鴈行遊;瞻前顧後輕移步,左右迴旋半展眸。叉手當胸如捧水,立身頂上似安油;威儀動靜常如此,不枉人間作比丘。」

  「舉佛音聲漫水流」,不論念佛也好、誦經也好,就像流水一樣,不急不緩、不快也不慢,念念從心起,念念不離心,念念歸自心,保持這個心經常在定當中。經行也是如此,「諷經行道鴈行遊」,行香的時候,不爭先恐後、保持適當的距離,一切很有秩序,就像天上的雁一樣,在空中飛的是一字形、人字形,絕對不會爭先恐後,而是很有秩序規律,大雁、小雁在什麼位置,都配合得很好。我們修行人也是如此,一切言行舉止都要遵守戒律,不隨便說話、妄動。

  儒家也說,想學聖人就不能輕舉妄動,「一言而為天下法,一行而為天下則。」講話不能散漫、戲論,無益的話不要說;要講就是講自利利他的佛法。「一言而為天下法」,所講的話就是法則,都是有意義的話。「一行而為天下則」,我們不隨便輕舉妄動,要動就是善法,可以作為他人的表率,為一切生活的準則。所謂眾目昭彰,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整個團體,假使我們身口意三業都很清淨,一切舉止動作都很安詳,別人就會向我們來學習,這樣就是在度眾生。

  「瞻前顧後輕移步」,走路要輕聲緩步,不要倉倉皇皇地,否則心容易散掉,所以在任何時候,這個心都要在定慧當中。「瞻前顧後」,看看前面有沒有人?有沒有東西?要注意不要把別人的東西撞壞掉了,或者自己去碰著了、受傷了。「輕移步」,不輕舉妄動,輕舉妄動就表示我們的心很粗、很浮躁,所以要用持戒來轉我們容易隨便的心。持戒的目的,就是幫助我們把心定下來。透過行住坐臥具足四威儀,這樣子來持身戒、口戒、心戒,落實三千威儀、八萬細行。

隨拈一法皆佛法

  「左右迴旋半展眸」,我們看什麼都要用正眼去看,不要偷偷地看,也不要用斜眼去看,這些都代表心術不正。修行,一切行為都要從當前這念心出發,以正念、淨念、正心、淨心來發動我們的身口,這樣子才是真實的修行。明白這個道理,修行就會落實在日常生活中,因為這個心時時刻刻都是在定慧當中,所以一打坐,心馬上就能定下來。如果平時動作粗魯、行為放蕩,即使打坐,也沒辦法馬上把心收回來。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上去注意、去落實,做事、掃地是修行,打掃廁所也是修行……做什麼都是在修行。明白這個道理了,法法平等,隨拈一法,皆是佛法。

  在早晚課誦合掌時,要「叉手當胸如捧水」,雙手合掌在胸口,兩個手掌要合緊,如捧水一樣不要有漏洞,每根手指頭都要合好,不要鬆開,這樣精神也能集中。如果合掌馬馬虎虎地,心也就散亂掉了。

  「立身頂上似安油」,我們在動的時候,要看前、也要看後。古人說:「寧動千江水,莫動道人心。」時時刻刻都要注意,無論靜坐的時候,乃至於睡覺、起床,動作都要輕,不能隨便亂動,一亂動就影響了他人,讓人起煩惱,反而自己招罪過。

  「威儀動靜常如此」,依據上面所講的道理去做,無論是動、是靜,無論說話、動作、待人接物、迎賓送客……都能保持這些好習慣,遵照這些規則、細行去落實,就能改善我們的身心,身口意三業不妄動,這樣來修行就能有所成就,如此就「不枉人間作比丘」。

  所以修行沒有別的,就是要生處轉熟,熟處轉生,怎麼去轉?就是用戒法去轉,從行住坐臥上來規範自己。所謂「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」,在生活上時時刻刻注意威儀、細行,透過外在的律儀、規矩,慢慢地使我們的心不放逸、不懈怠,由外而內地把心收回來,身口意三業與覺性相應了,最後就能明心見性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