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6
 
本期主題:行住坐臥皆修行







古德云:「行住坐臥,無非觀心之事。」
行者持威儀法,由此端肅身心,長養定慧;
時刻淨化三業,安住正念,遠離煩惱塵垢,
做得一分,便得一分,自能身心調和,隨處自在。


覺性作主 細行護生

文/見徇法師


  出家後就讀佛學院期間,每日背誦〈毗尼日用〉,透過憶持偈咒來收攝身心。〈毗尼日用〉的內容集結了僧眾從早到晚行住坐臥、言行舉止間,慈悲護生的細行,每日晨起下床即默念:「從朝寅旦直至暮,一切眾生自迴護;若於足下喪其形,願汝即時生淨土。」從中就愈發體會菩薩行者在舉足之間,善護眾生的慈悲願行。

覺察覺照護口業

  憶持偈咒,猶如輔助行走的拐杖,幫助當時容易散亂、打妄想的自己,透過善念、善願,啟發正念;然而,當不持咒時,自己的言語、行為是否能做到時時謹守護生的願行?直至聽聞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「人在哪裡,心在哪裡」時,才明白──原來要實踐細行護生,這念心一定要時時刻刻保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。

  從佛學院來到精舍接眾,人際網絡一下子變得複雜起來,面對每天來來往往的信眾,不同的職業、年齡、生活領域的男女老幼,應對進退考驗著這念覺性是否能夠時刻作主。某次,才剛處理完許多事務,身旁馬上響起電話鈴聲,拿起電話的剎那,覺察到自己說話的口氣顯得急躁。發現之後趕緊調整語調,並且面帶笑容,心收回來後,這才清楚理解了對方要表達的需求。

  這個事件,給自己上了一課:原來道理上雖知道「人在哪裡,心在哪裡」,若不能時時刻刻覺察、覺照,心作不了主,那麼所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,就不符合當初發願修菩薩行的初衷。於是,先從覺察口業的工夫開始,留意自己的聲音、語氣,是否音量適當、口氣溫和、合乎禮節。

回歸心源度有情

  此外,遇境時的妄想分別,要透過思惟「客塵主空」的道理,提醒自己回歸心源。每天從早到晚不同人事物的種種相貌,猶如客人來來去去,但是能知的這念心始終存在,不來不去,要讓主人作主。而面對眼前的每一位「客人」,以平等、真誠、不虛偽的態度去關懷,不計較得失;同一時間需處理多方事務,也能委婉表達,請對方耐心等候;對於接連的提問,耐下性子,留意說話的語速,不疾不徐。隨著放下執著分別,心漸漸地較能作主,口氣也能令人體會到善意,進而勸發菩提心。這一切的努力,才讓當初發願護生的菩薩初衷,顯得踏實了起來。

  感恩身旁所有的因緣,讓自己有了反省、成長的機會。日用行住坐臥間,透過憶持〈毗尼日用〉,加功用行,啟發自性的善念,強化菩薩護生的願心,先以善捨惡;進而,時時讓正念作主,六根接觸六塵時,理上知塵境虛妄,不打妄想、意不散亂,以清淨心關照大眾,自能展現合宜的言行,廣結善緣、法緣。期許在修行路上覺性作主,善護身口意,以柔軟的言辭、護生的正念,實踐開山祖師「外現聲聞身,內密無上印,身行菩薩道,廣度諸有情」的菩薩願行,精進不退。



單元首頁